110-120(24/56)
准备了大半年文绮在家里人的鼓舞下上了考场。第一届高考的题目并不算难,起码对文绮而言是这样的,两天考下来,文绮感觉都还好,起码没有那种被考“糊”了的感觉。
这次参加高考,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是场内场外的考生。第一天她去得早,在考场外面等了一会儿,这期间她见过皮肤黝黑看着就久经劳作,跟乡下种地老农没区别的老知青考生;也见过挺着大肚子,看着都快到预产期的孕妇考生;当然也有那种一脸稚嫩看着就是应届毕业生的考生。
高考结束后,文绮回报社就写了篇稿子,内容就是写这一次高考的感悟。里面有她对其他考生追求知识的敬佩、有她作为第一届参加高考的考生的忐忑、还有她对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参加高考的考生的惋惜……
杜时芳看完觉得非常的有代表性,立马就给塞进了第二天的报道里。
不得不说,杜时芳的眼光就是准,报纸一上市就引起了广大考生的共鸣。
那段时间北城报社光是收给文绮的读者来信,就收了两大麻袋。
杜时芳看着两大袋子的读者来信,都不想放文绮走了。
当然,这只是玩笑话。
杜时芳是真的很欣赏文绮,不过她同样的支持文绮去上大学深造,文绮录取通知书下来之后,杜时芳还跟文绮说过,她会保留文绮的工作,等文绮毕业之后,报社还欢迎她。
文绮很是感动,也答应毕业之后还会回报社。
这倒不是文绮给杜时芳画饼。
她确实打算毕业之后还回来,毕竟她专业对口啊。
是的,文绮这一次大学报的就是新闻专业。
她原本进到报社工作,只是为了找个工作不下乡,但随着在日报的工作,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,更想要在报社发光发热,成为了不起的大记者!
文绮七八年二月份入学的,她考的就是北城大学,学校离她家就几公里,经学校的同意她办了走读,所以她上了大学以后的生活倒是也没有太大改变。
还是沈诚每天早上送她走,晚上接她回家。
只不过从送她上班变成了送她上学而已。
文绮她们这附近上了大学的,还有赵大妈家的小闺女和苏静怡。
赵大妈家小闺女也报名参加了第一届高考,不过她第一次没考上,第二年参加第二次高考的时候,倒是考上了个大专。
虽说是大专,含金量不如大学高。
但对赵大妈来说,已经是相当值得高兴地事儿了。
赵家为了庆祝这个事儿,特意办了一场流水席,还交代院里人,不用出份子,就来吃席就行。
还有隔壁院的苏静怡,其实说隔壁院已经不合适了,苏静怡七二年和季问枫结婚之后,就从隔壁院子搬走了。
她和季问枫住在季家的老房子那边。
苏静怡和季问枫本就是青梅竹马,感情也是水到渠成,两个人婚后没两年就生了一对双胞胎,是两个肉乎乎的小男孩。
两个小孩长得可可爱了,文绮逗小孩瘾犯了的时候,就跑去苏静怡家逗孩子玩。
俩孩子性格不同,哥哥性格更稳重一点,弟弟更外向一点,不过不管是哪个,都很听话,没给苏静怡添过什么麻烦。
也是因为这个苏静怡才下决心参加高考的。
文绮得知有意恢复高考的时候,就把这个消息跟苏静怡说了,苏静怡也意动,但她有些瞻前顾后,怕她上大学去养家的重担全都落在季问枫身上不好,又怕两个孩子离不开妈妈。
最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