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598小说网

598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梦回大明春 > 110.第110章 108【科举舞弊案】

底色 字色 字号

110.第110章 108【科举舞弊案】(2/3)

身说:“些许谣言,不必理会。那个被夺功名的吴仕,其实都是被冤枉的,怎可再因谣言而夺王渊、金罍两人功名。如此以往,难道我大明要以谣言治国?”

    “言官们恐怕不会善罢甘休。”王阳明提醒道。

    李东阳挺直腰杆,冷笑道:“痼疾日渐加重,我恐怕已经时日无多了,临死前连两个士子都保不住?”

    李东阳已经决定把事扛下来,反正他这辈子背锅无数,也不差王渊、金罍那两口小锅。

    ……东阁,殿试阅卷之地。

    李东阳被人搀扶着来到此处,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廷和、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刘忠、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梁储、吏部尚书杨一清、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靳贵、兵部尚书王敞、刑部尚书何鉴、工部尚书李燧等人,纷纷上前见礼问候。

    按制,吏部尚书只有一人,但眼前有一串吏部尚书。就连李东阳这个大明首辅,同样兼职吏部尚书。

    真正掌管吏部事务的只有杨一清,其他吏部尚书都属于挂名。

    为啥如此?

    因为在正德朝的时候,朝会排列官员班次,六部尚书排在阁臣之前。若阁老们不挂个尚书职,那每次上朝见皇帝,都只能站在六部尚书的屁股后面。

    互相行礼之后,李东阳直接对靳贵说:“些许议论,不必介怀。”

    靳贵苦笑道:“家童贿题,吾之过错,实在汗颜。”

    李东阳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:“开始阅卷吧,言官那边我来扛住。”

    杨廷和从头到尾都不方便说话,因为他儿子也参加了会试、殿试。他本来请求回避的,但皇帝不允许,只能跑来参加阅卷工作。

    说实话,杨廷和不想参加殿试阅卷,以杨慎的一身才学,再怎么瞎考也能进二榜。即便不进前三,大不了再考庶吉士,同样可选入翰林院,同样可以平步青云,何必惹得一身骚呢?

    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!

    杨廷和完全能够想象得到,自己参加了阅卷工作,若儿子考个状元出来,必定招来朝野上下非议。

    李东阳刚刚坐下,便看到三份卷子单独摆放,只能望之摇头苦笑。

    那三份卷子,自然是邹守益、杨慎和王渊的卷子。按理说,考生信息被密封了,不可能提前被人找出,但事实上年年皆有如此潜规则。

    在嘉靖朝以前,殿试的操作空间非常大。

    弥封官可以看到考生名字,经常把会试前三名的卷子,单独列出送去东阁备选,免得殿试阅卷官把会试前三弄成了三榜进士。

    若会试前三名,殿试考出来居然只进三榜,那简直在打会试主考官的脸。因此才有这种偷偷送卷的违规操作,如此一来,会试前三至少也能进殿试二榜。

    还有更骚的操作,就是弥封官把某人试卷,列在某某位置。阅卷官一看便知,于是将此人拔高,说白了就是串通作弊。

    而阅卷官在阅卷之后,晚上还能回家休息,导致皇帝都没看过答卷,结果好文章已在京城传开了。

    鉴于种种弊病,历史上,嘉靖五年就进行改革:第一,弥封官不得参与送卷,避免与阅卷官勾结;第二,阅卷官不得回家,只能住在礼部,防止殿试文章提前泄露。

    李东阳首先阅邹守益的卷子,略微有些失望。虽然文章引经据典,但属于道德文章,并没有什么实际性内容。

    这很正常,邹守益又没当过官,也还没深入钻研史书,主要在研究经义学问。这样的十九岁士子,能写出什么真正有用的治国方略?

    不是考生的问题,而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页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快穿女配貌美如花 清穿:卷王四爷的娇养好孕侧福晋 末世:丧尸爆物资,我的爆率有亿点强! 快穿撩系:在位面被神明溺宠 奶萌锦鲤下凡,开局俘获大暴君! 和离嫁了摄政王,候门主母虐渣忙 丧尸世界A 高温末世,三宫六院不算什么 末世,都无敌了,就要尽情浪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